老一辈的军事爱好者,恐怕没人会忘记那个风云变幻的九十年代。苏联轰然解体后,世界格局发生剧变,中国在发展阶段面临的外部压力骤增。美国先后打败了冷战对手,又在中东击溃了萨达姆的机械化部队,气焰一时高涨配资平台排名前十的,随后将矛头指向远在东方的台海局势,台海危机由此爆发。
1995年5月,台北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以“私人访问”之名窜访美国——这是自中美建交17年来岛内最高级别人物首次访美。那段时间,美国因冷战胜利而深陷自信,认为自己无可匹敌,便把台海问题当作对华施压和制造摩擦的手段,而岛内“独”派则成为其棋子。
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崛起为世界重要海军力量,拥有大型航母、核潜艇和先进驱逐舰,但回望九十年代,中方海军可谓尚在成长阶段。那时,包括后来被誉为“神州第一舰”的167“深圳舰”,以及一批现代化主力舰艇尚未服役,海军的主力仍由老旧的051、053型驱逐舰和护卫舰承担。
展开剩余72%尽管装备与美军存在明显差距,面对美国与台独势力的联手挑衅,解放军没有退缩。1995—1996年间,人民解放军展开多轮大规模演习,海空兵力频繁出动,火箭军(当时称“二炮”)也进入预备状态,以震慑任何试图“踩红线”的挑衅者,展示了守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能力。
事态一度紧张:1995年美军航母“尼米兹”号驶入南海,1996年初又以“尼米兹—独立”双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并配备强大护航编队。十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母能携带大量舰载机,打击半径可达千里,配合驱护舰、巡洋舰的作战群在当时足以震慑任何对手。
面对这一局面,中方并非毫无办法。传闻中,中国海军曾部署核潜艇作为重要威慑,与美航母战斗群周旋;同时多兵种联合行动也在预案之内。最终在双方博弈与威慑下,事态以和平方式化解,台海没有演变成更大的冲突,李登辉等人也没有跨过那条“最后的红线”。
那次危机给人深刻教训:勇气固然可贵,但装备与综合实力的差距同样必须弥补。从那以后,发展航母、建设远洋海军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。2012年,通过改装乌克兰引进的“瓦良格”号,辽宁舰服役,标志着中国航母事业迈出关键一步,承载了民族百年航母梦的一部分。
此后我国航母事业持续推进。近年来更大排水量的新型航母下水并进行海试,现代化舰队的编组和远海训练愈发常态化。相比当年依赖小型舰艇、战机或导弹艇“反航母”的设想,如今我军在反航母能力上已取得显著进展:有像055型驱逐舰这样的大型水面平台、火箭军的常规与高超音速打击力量、以及战轰机群协同作战能力,这些都拓宽了反航母作战的选项。
从1995年美航母介入台海到今天中国海军能力的跃升,足见国家实力与意志的成长。有人说,台海终将归于和平统一;无论历史如何发展,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,始终是民族的共同期盼。对军人和国人来说,提升国防实力、确保危机时刻有力震慑,是对历史教训最直接的回应。中国航母、中国海军的成长,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